微信二维码

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是1897-1914年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在青岛建设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共25处,分别为:德国总督府旧址、德国总督楼旧址、德国警察署旧址、胶州帝国法院旧址、欧人监狱旧址、俾斯麦兵营旧址、伊尔蒂斯兵营旧址、青岛山炮台遗址、游内山灯塔、小青岛灯塔、胶澳海关旧址、观象台办公楼、德国领事馆旧址、德华银行旧址、山东路矿公司旧址、德华高等学堂旧址、基督教堂、天主教堂、海滨旅馆旧址、德国第二海军营部大楼旧址、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路德公寓旧址、侯爵饭店旧址、医药商店旧址、水师饭店旧址。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东经120°,北纬36°,海拔30米。这些建筑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德国建筑建筑特点是: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所用石料为采自崂山的花岗岩,钢材则由德国本土运来。大型建筑多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屋顶方面,精良的牛舌瓦置于屋面并常采用折坡形式,高耸的山墙既打破屋檐单调的水平线,又起到构图中心和视角焦点的作用,山墙上经常配以仿木结构的欧洲中世纪田园建筑设计手法,门窗边习惯加上精美的装饰线条。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门窗套的顶部又不断处理为卷拱型的格调形式。建筑外墙多采用水泥为材料,并伴以凹凸花纹或水泥拉毛的做法,外墙色彩多以米黄色为主。建筑多以独立的布局出现。这些设计手法再配以屋前房后的绿树映衬,更加上建筑物处在青岛这片碧海丘陵之间,所以形成了后人经常谈及的“红瓦、黄墙、绿树、碧海、蓝天”为青岛城市特有风貌之说。

       青岛德国建筑反映了德国在近代侵略中国,在中国建造殖民城市的历史实际,记录了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青岛德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经典之作,体现了当时世界建筑现代化的潮流及发展过程,对青岛、全国乃至东亚近现代建筑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文化、艺术、经济、技术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见证,同时它也体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较为先进的城市规划理论及现代城市建设的经验,反映了青岛城市向近代化的生产生活转变过程的模式和状况,形成了青岛独特优美的城市历史景观。




En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