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二维码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

查看地图
  • 保护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地址: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
  • 建造年代:1905-1907年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为青岛德国建筑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德国总督楼旧址建于1905—1907年,为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总督寓所,故名“总督楼”,又因该楼大都用花岗岩砌成,俗称石头楼。位于青岛市市南区龙山路26号。

       该建筑位于信号山南麓,其左右分别为俾斯麦兵营和德占时期“欧洲区"内的别墅。建筑师为德国人施特拉塞尔,草图设计为总督府建筑师马尔克,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82.35平方米(其中地下室1081.85平方米),是一座石、钢、砖、木混合体的四层建筑,总高度30余米。楼内设地下室。部分墙面饰以一块块巨大花岗石,石面加工粗朴。淡绿色和淡灰色的花岗石在正门的山墙上组成光芒四射的太阳纹饰。山墙角饰有以石料凿成的帆结。顶部由花岗岩组成放射状山花,在波浪形饰的檐口上饰有诺曼龙龙头。南立面东西两部分以券柱廊为主,柱帽、檐头、墙角基部等均由粗犷的岩石迭砌。屋顶为木结构,形式多样,表面覆盖鱼鳞瓦、牛舌瓦、筒瓦,有红色、蓝色、米黄色等,色彩交错,为威廉时代风格和青年风格的结合。远处观望,整个建筑在绿树掩映的半山坡上,红色、蓝色的屋顶,米黄色的外墙,十分耀眼醒目。

       该建筑内部平面、空间组合灵活,高低错落,富有立体感。室内有大厅(金色大厅)、大餐厅、小餐厅、会客室、卧室共1 5个房间。经三道门,进入大厅,大厅通往二层的楼梯下三扇彩色雕花玻璃窗,巧妙的利用后面花房的光线形成灯箱的效果。经过大厅,可通向办公室和餐厅。大餐厅内装饰豪华,中央吊灯重达1吨多。房间内部为“人”字形地板,天花板、护墙板、窗台、门框均有精致的雕刻花饰,壁灯、吊灯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室内壁炉上镶嵌各种玉石,闪闪发光。部分内墙表面裱糊绫子、粘贴马赛克。室内陈设的德国钢琴、沙发、茶几、书橱等物,至今保存完好。二楼是卧室,三楼为客房及佣人用房。楼东南角有阅兵室,可俯视建于大学路上的德国兵营--俾斯麦兵营。楼周围建有5~6处地堡,其中还有通讯地堡,楼北约100米处修有马厩(现已拆除)。楼后建有不锈钢支撑的玻璃穹顶花房,为青岛最早的不锈钢玻璃结构的大棚花房。不锈钢框架历经百余年,仍未有锈迹。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总督楼成为历任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的住处。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30年,青岛市政府正式块定将总督楼改称“市长官舍”,为历任青岛市长的官邸。1931年沈鸿烈任市长后,不再入住此处,仅作为接待宾客之用。1934年,正式命名为“迎宾馆”,沈鸿烈为该建筑题词。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曾改作“国际俱乐部”。日本投降后仍改作“迎宾馆”。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青岛召开省市委书记会议期间曾下榻于此。该建筑1988年被评为青岛市十大优秀建筑之一。1999年5月1日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及图片来源:青岛市史志办公室、青岛市建设委员会编制,《青岛优秀建筑志》,青岛出版社,2006年

End

TOP